2023年12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最新調整后的“雙百企業”名單,共572家企業入選,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309家,地方國有企業263家。
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始于2018年,是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的國企改革專項行動之一,第一批共選取了404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地方國有骨干企業,旨在全面落實“1+N”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國企改革尖兵,充分發揮示范突破帶動作用。經過五年多的發展,“雙百改革”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變化。
——編者語
《國資報告》刊發求是咨詢《國有企業對標創建世界一流管理研究》報告之《推動國企更好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建議》
2023年12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最新調整后的“雙百企業”名單,共572家企業入選,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309家,地方國有企業263家。
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始于2018年,是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的國企改革專項行動之一,第一批共選取了404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地方國有骨干企業,旨在全面落實“1+N”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國企改革尖兵,充分發揮示范突破帶動作用。經過五年多的發展,“雙百改革”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變化。
日前公布的“雙百企業”數量相比2018年公布的第一批“雙百企業”數量有了大幅上升,但對比今年5月公布的“雙百企業”數量又有所下降,可見“雙百企業”整體來看不斷擴容,但近年來也在動態調整,有進有出,并非一味地只進不出。我們接觸的“雙百企業”中就有納入“雙百企業”名單后,因改革主動性不強、措施不實、進展滯后而被動退出的情況。可見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入圍“雙百企業”只是獲得試點企業名額,有了綜合運用“1+N”改革政策入場券,如果后續不能深化改革,隨時可能會被除名。
從“雙百企業”改革政策變化來看,國資委最初公布第一批“雙百企業”名單時,要求“雙百企業”全面落實“1+N”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并將“五突破一加強”列為“雙百企業”目標任務。“雙百企業”能夠運用的政策包括普適性政策,也包括《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國資發改革〔2016〕133號)這一有試點企業要求的政策。
隨后國資委陸續出臺《關于支持鼓勵“雙百企業”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改辦〔2019〕302號)(以下簡稱“雙百九條”)、《“雙百企業”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操作指引》和《“雙百企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操作指引》(國企改辦發〔2020〕2號)(以下簡稱“雙指引”)、《“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超額利潤分享機制操作指引》(以下簡稱“超額利潤分享指引”)等面向“雙百企業”深入推進的政策文件。“雙百九條”就“雙百企業”推進改革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發布了九條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了“法無禁止即可為”,以激發“雙百企業”主動探索、銳意創新的改革精神。“雙指引”和“超額利潤分享指引”更是為“雙百企業”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加快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在股權激勵之外探索超額利潤分享等多種方式中長期激勵機制提供了詳細的操作指南。
從2018年到2023年,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雙百企業”改革重點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變化。
第一階段改革重點:五突破一加強
2018年8月“雙百行動”啟動之初,國資委提出“雙百企業”的目標任務是“五突破一加強”。“五突破”是指在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全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五個改革領域率先突破;“一加強”是指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
當時由于第一批“雙百企業”缺乏“雙百改革”經驗,還有不少企業困惑于究竟應該全面發力,還是重點突破。我們的建議是如果企業還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一定要盡早解決,“止血”的重要程度不亞于“造血”;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黨建是需要長期推進的,但中長期激勵中許多激勵方式都有設定條件,不是所有“雙百企業”都具備實施條件,要結合企業實際量力而為;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和外部投資者洽談情況來定,如果為了混改而混改,還不如不改,以后很可能還要走回頭路。
第二階段改革重點:三大機制建設
2020年10月,在“雙百企業”第一階段改革即將收官之際,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廣州召開“雙百行動”現場推進會,總結交流改革優秀企業的好經驗、好做法,對進一步深化“雙百行動”進行再部署、再推進,明確提出要聚焦“三大機制”的建設。這三大機制是:治理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
治理機制從近年來我們服務“雙百企業”開展公司治理改革實踐來看,有幾個重點:第一,完善公司治理機構與人員配置。從股東會、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職代會這幾大公司治理主體人員配置情況來看,董事會存在的問題較多,具體包括外部董事不過半、未設置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等;第二,完善公司制度體系建設。具體包括修訂公司章程,建立健全各治理主體議事規則與“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等配套公司治理制度;第三,明晰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劃分。通過細化《 “三重一大”事項決策權責清單》,明晰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與決策流程;第四,黨建有效融入公司治理。深刻領悟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從成員嵌入、制度嵌入、流程嵌入三個關鍵環節入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
用人機制的關鍵在于真正能夠做到已經喊了若干年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解決很多國企一直存在的“能上難下、能進難出”問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場化的用工機制、市場化的選聘機制、市場化的考核與退出機制,做到“上下、進出”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另一方面要落實制度執行不打折扣,通過對考核評價結果的剛性兌現,實現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此外還要注意,行業不同、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崗位職責不同,對人才的選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方案設計。
激勵機制這些年許多“雙百企業”都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中長期激勵嘗試,中長期激勵方式很多,有員工持股、股權激勵、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虛擬股權、超額利潤分享以及項目跟投等多種方式。從我們實踐來看,員工持股、股權激勵、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超額利潤分享這五種中長期激勵方式政策文件對操作的指導性更強,對于符合相關條件要求的“雙百企業”來說,更容易實施。按照133號文實施員工持股適合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按照4號文實施股權激勵、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適合科技型企業,崗位分紅對企業過去三年的經營指標還有一定門檻要求,項目收益分紅需要對項目的成本能有個清晰合理的核算機制;按照超額利潤分享指引實施超額利潤分享適合制定當年已實現利潤以及年初未分配利潤為正值的商業一類企業。
第三階段改革重點:打造現代新國企典范
2023年5月,“雙百行動”第二次廣州現場推進會要求,“雙百企業”要堅持黨的領導,在優化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上集中發力、走在前列,著力打造一批富有生機活力的現代新國企。具體包括:
1. 在推動公司治理各項要求精準落地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是著力提高前置清單的精準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運行效果定期評價機制。二是更好推動集團公司授權放權與分批分類落實董事會職權有機銜接,真正保障子企業董事會依法依規行權履職。三是下大力氣提升外部董事履職能力,引導外部董事深入調查研究,既要善于防范市場風險,避免盲目投資決策,又要防止過度“避險”。
從新要求來看,“雙百企業”需要重點強化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與評價辦法、董事會授權管理辦法、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職權實施方案與核心管控事項清單、外部董事管理辦法等公司治理機制建設。
2. 在聚焦主業實業推進專業化整合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是堅持突出主責主業,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二是堅守實體經濟根基,在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同時,逐步提升制造業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占比。三是堅決防止“多層”“多元”“多債”,加大“兩非”“兩資”和管理鏈條過長企業的處置力度,更加堅定地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從新要求來看,聚焦主責主業,聚焦實體經濟,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不斷提高主責主業在業務收入中的占比,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應該作為“雙百企業”優化調整“十四五”規劃,以及下一步制定“十五五”規劃的主線。
3. 在推動機制類改革任務更廣更深覆蓋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是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新型經營責任制,分層分類、更大范圍落實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責任。二是更大力度推進中長期激勵,要更加靈活、更具創造性地應用各種中長期激勵措施,擴大符合條件企業范圍,進一步提升覆蓋面。三是積極推進上市優化股權結構。加大優質資產孵化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雙百企業”積極開展融資上市、增資擴股,特別是對于人工智能、芯片等新領域新賽道的企業,可通過收購、兼并、引資等多種方式,既優化股權結構,也縮短進入新賽道的培育期。
從新要求來看,“雙百企業”需要進一步細化經營管理事項權責清單,推進中長期激勵,推進股權多元化、混改、上市等股權層面的體制改革工作。
4. 在提高企業價值創造能力上走在前、作表率
一是切實提高資本回報水平,要高度關注國務院國資委2023年提出的“一利五率”指標,確保處于第一方陣。二是強化考核引導作用,“一企一策”開展考核,引導“雙百企業”牢固樹立價值創造理念,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效率。三是突出精益運營和精益管理,強化成本關鍵環節和重點要素管控,促進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優。
從新要求來看,“雙百企業”要在“一利五率”、投入產出效率等量化指標方面凸顯價值創造能力,同時加強精益運營和運營管理,強化成本管控、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北京求是聯合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陳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