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發布時間:2009-04-14
|
瀏覽次數:3164
|
信息來源:上海國資
《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誠通和國開投規模很小,幾年下來支撐不了大范圍的重組任務,不能成為國資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
中投的戰績尚未經過充分的評估更沒有達成共識,而“中投2號”已呼之欲出。
此番操刀人由匯金公司換成了國資委。
3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對外確認將成立新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以運作和管理央企資產。據了解,國資委打造的這家新公司,注冊資本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預計為500多億元,將由一位副主任兼任新公司董事長。
3月下旬,據《上海國資》了解,該公司具體成立方案正等待國資委與財政部共同會簽,然后上報國務院。
“新公司將成為國務院國資委一只有力的手,表達其運作資本意圖。”諸多專家對《上海國資》介紹。
“該公司無疑將代表國資委行使出資人職能,比如參與資產收益分配,聘請經營者、轉賣股權等,類似于國有投資公司。”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周紹朋對《上海國資》表示。
所以,盡管未見具體搭設框架和細節,媒體一致將其冠名為“中投2號”,認定其將成為國資委今后運作實業資產的資本平臺。
但據《上海國資》了解,“中投2號”稱謂雖朗朗上口,但其職能和資本實力與中投均不可同日而語。
“中投的注冊資金是2000億美元,是一只國家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化解大量外匯儲備做海外投資之用,股權買賣自由。且不論國資委成立的這家公司規模比不上,它肯定不會隨意進行海外買賣股權。”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博導文宗瑜對《上海國資》表示。
此外,國務院國資委有計劃將規模較小、虧損嚴重或者資產質量差的中小企業陸續劃轉進該公司,其運作力度看來很受局限,與年初北京市國資委成立的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亦有相當距離。
這樣看來,“中投2號”似乎并無多大新意。
但事實上,“中投2號”絕非等閑。
深諳內情者知悉國資委早于3年前開始籌備這家公司,但顧慮重重一直未能成立,其為何會在今年突然成熟?此外,國務院國資委名下早有誠通和國開投兩家資源配置平臺集中處置央企不良資產和輔業資產,為何要另起爐灶重新設立新公司?
已經起錨的“中投2號”成立背景及用意均頗耐人尋味,其運行效果亦廣受關注。
央企數量之限
事實上,“中投2號”選在此時起錨,頗為微妙,因兩個月后,企業國有資產法將正式實施。
部分國資專家據此認為,正是國資法促進國資委身份的改革,他們希望自己操盤資本運作,以便減少博弈,更好體現自身意圖。
“國資法雖然對國資委定位為出資人,但如何從婆婆轉變為老板,需要國資委自己想辦法,比如如何盡可能強化出資人職責,如何表達資本意志,如何完成保值增值目標等。這家新公司將是國務院國資委朝出資人身份轉化邁出的第一步。”北京求是聯合管理咨詢公司總裁安林對《上海國資》表示。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周紹朋亦認為如此:“從法律上說,國資部門從上到下將不再代行任何行政管理職能,但其本質上又是政府機構,行使出資人職責在法律上會有障礙,而成立由其直接操控的投資公司,可以更方便參與資產收益分配及轉賣股權。”
但遠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國務院國資委對此已蓄意良久,國資法的實施絕不是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對《上海國資》證實:“國資委為成立此新公司研究了好幾年,經過多輪討論和醞釀。”
大多數國資專家認為,2010年實現央企數量縮減至80—100家的目標是國資委成立此家新公司最為緊迫的因素。
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即啟動央企重組,當年央企數量是196家,至2006年年末減少至161家。該年,國資委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明確到2010年,央企將調整至80至100家。按計劃,此后每年平均需精減14家企業。但時至今日,央企數量尚有138家。5年來一共只減少58家,速度可謂緩慢。目標如要實現,意味著今明兩年時間內至少要減少38家。
顯然,按照常規手法已無法兌現當初承諾。
“成立新公司后,可以將一些規模較小或者經營虧損的企業裝進來,作為這家管理公司的二級公司,按照這個手段,起碼在名義上,國資委直接管轄的央企數量會快速減少。”上海天強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對《上海國資》介紹。
此觀點得到一些業內專家認可。“這是一個權宜之計,可以圓了當初的說法,而另一方面,國資委又可以從容繼續運作重組,沒有時間方面的死限。兩者并不矛盾。”一位國資專家表示。
這不失為合理的一步。
重組之難
據《上海國資》了解,此前,國務院國資委亦積極尋求央企重組各種方法,比如組建誠通和國開投,作為改革試點企業;比如同業重組,鼓勵以大吃小,但均收效甚微。
誠通和國開投于2005年先后成立,兩者目標很明確,作為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承擔托管職能,集中處置央企的不良資產和輔業資產。
“誠通和國開投規模很小,幾年下來支撐不了大范圍的重組任務,不能成為國資委的一只手,充其量只是一根手指。”北京求是咨詢管理公司總裁安林對《上海國資》表示。
此外,兩家公司級別并不比其他所屬國資委央企高:“暫時托管是可以,如真正進行資產重組,重組的企業有時候比他們更大,怎么去重組呢?他們并沒有權威性,企業并不認可他們的身份。”一位國資專家表示。
何況,“誠通的重組案例多數基于某個事件,比如華源債務危機,誠通就充當注資人角色,它沒有戰略考慮,重組范圍相當有限。”祝波善稱。
更讓國資委始料不及的是,兩家公司都屬于國資委管轄的企業,與其他央企一樣,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并不會完全按照國資委意圖去操作。“國資委要重組企業,還必須先和這兩家公司博弈一番。”
設立的兩個托管公司顯然并不能有效完成重組任務。
但國資委并未停下重組的腳步。
“從2006年開始,國資委主要通過大吃小或以優吃劣來減少央企數量。比如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重組中國輕工,中谷糧油集團并入中國糧油集團等。”祝波善介紹。
但這種重組成本之高超乎當初預想。“磨合期相當長,被兼并企業負責人的心態很難調整,利益協調更難,重組后也并未達到大而強的效果。其實把小的放到大的企業里面,管理更加需要全面和系統,不是一兼并就自然大而強了。”祝波善表示。
他舉例說:“比如一航和二航的重組,因為雙方資產都很龐大,僅前期的資產評估、手續辦理、人員安置、債務處理等都需要2、3年時間。”
事實上,這種重組方法現在受到的阻力越來越大。
“國資委起初曾有計劃將某系統企業從5家企業減少到3家,但因為各方利益的決裂,重組未能實行下去。目前已很難采用這種重組方式。”一位國資專家表示。
在希望以大吃小的同時,國資委的另一種辦法是平行兼并,意即合并同類項。
“比如把中煤國際和中煤科技合并,上面再加一個集團的帽子,集團領導人由這兩個企業的領導班子組成,看起來不錯,平衡了利益。但實際上,這種先有兒子后有老子的情況,本身就非常奇怪,下屬企業不一定聽集團的,徒增一層博弈。”上述國資專家表示。
看來,除去33家特大型央企,國資委對其他大型央企亦不能做到隨心處置。
剩下的目標只能是規模較小、資產狀況差的中小企業。
于是,最早于3年前,國資委開始設想成立繼誠通和國開投后的第3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并曾多次去匯金考察,希望自己操盤資本運作,以彌補前兩家經營公司的缺陷,增強運作力度和權威性。
這似乎是國資委為快速縮減央企最為合理的選擇。
不過,即便成立這家新公司亦一波三折。張文魁曾被國務院國資委數次咨詢成立新公司方案:“3年間停擺多次。”他表示。
其中原因固然一方面是資金來源有限,但更重要的是,企業都不愿意進入這個資產管理公司。“都想自己發展,不愿意上面有人管,難度很大,這是國資改革下一步最大的難點。”
承諾的時間大限已近,并不容許國資委多做考慮。
目前,國資委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既然企業自身都不愿意進入資產管理公司,那么最終將選擇哪些企業進入?
名單之惑
據媒體報道,國資委將把規模較小,經營虧損、不屬于國計民生的央企裝進這家公司。對此,國務院國資委一位人士對《上海國資》表示,原則上應該是這些企業。
“這是合理的選擇,有利于加快國資布局結構調整,主業突出、發展方向明確的大的企業進入是沒有必要的。象中石油中石化這種很強勢的企業進去本身也將導致很大的問題,資產管理公司縱然是國資委親自操盤,也不好管理。況且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再一次資本化,多一個管理層級有什么意義?”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林益彬對《上海國資》表示。
目前,國資委并未明確具體進入這家資產經營公司的企業和行業標準。
4月4日,有媒體報道,國資委正向包括華錄集團、樂凱膠片等15家央企征求意見,是否愿意并入該公司。
據一位接近國務院國資委人士介紹,目前來看,3類企業可能最先進入“中投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