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將要推廣的央企董事會改革,是一場結合了國際規則與中國國情的治理大變革,將為央企群體形成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建立制度保障。歷時20多年的中國國企改革,正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中央企業董事會試點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
|
2007年12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李榮融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作報告,在總結一年經驗時說出上面這句話。
洋洋萬言的報告中,這簡單的23個字很容易一眼掃過。不過,在熟悉中國國企改革歷史與現狀的人們眼中,這句話可是非同凡響。
在他們看來,這句話就好比是一把"尚方寶劍",意味著國資委的這項工作,經歷了從2003年成立之初提出"積極開展外派董事和獨立董事制度試點"設想,到2004年6月向試點企業發出《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董事會試點工作的通知》,再到2005年10月寶鋼集團率先正式試點,再到目前試點企業達到19家的漫長、謹慎的試驗階段,很快就要過渡到快速推行的階段。當然,快速推行的前提是規范和高質量。
與之相應,《國企》雜志了解到:圍繞董事會試點工作,國資委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的近20個課題多數都已結題;參與試點的企業運作良好,獲益匪淺。這些都有助于2008年成為國資委強力推進董事會試點改革的一年。
那么,這樣苦心經營的一項改革究竟意義何在?
在一些專家看來,這項改革有助于破解中國國企改革這個世界性難題。如果成功,將標志著中國國企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國資委高層的眼中,這項改革是"國資委工作的生命線"。《國企》廣泛采訪獲知的信息顯示,這是一場結合了國際規則與中國國情的治理大變革,將為央企群體形成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建立制度保障。
這場變革,《國企》冠以"中國式治理"之名,即以大型國企董事會改革為標志、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央企治理的中國式課題
"中國特色董事會"
"東方欲曉。"
北京求是聯合管理咨詢公司總裁安林博士不久前接受《國企》雜志采訪時說:"央企董事會改革大勢不可逆轉。這項改革,打個比方說,前兩年還是在黎明前,國資委的態度也是低調做事。如今,試點兩年之際,我們在調研中走訪了央企的100多位各層面負責人,大家都覺得改革試點的方向是正確的。改革已經處于破曉時刻。"半年以前,他接到國資委委托的課題。當時相關領導交待,這個課題非常重要,而且時間緊迫,需要在年底前結題。
安林舉著一份名為《中央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和黨委書記任職配置問題研究》的報告說:"剛剛結題。這個調研,是我們和國資委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二局合作進行的,他們把關,我們操作。"
這是他主持的歷時6個月、調研13家董事會試點央企的國務院國資委重點課題,2007年11月7日獲得國資委組織的專家評委會的贊賞,被認為"成果很有深度和高度,很有實踐指導意義"。這項課題從"黨委書記"和"法定代表人"兩大中國元素研究入手,探索了"中國特色董事會及法人治理理論與體系"。
半年前,首都經貿大學鄭海航教授受國資委委托,主持《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公司董事會與監事會關系研究》課題。在針對該課題的開題會上,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劉東生指出:中國國企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國情決定的,國企的改革歷程充分反映了這些特點,課題組需要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回答外派監事會制度有關問題,并且要回答董事會與監事會的關系問題。劉東生特別指出,這個課題很有挑戰性,是國內目前沒有破解的一個難題。
2007年12月13日,鄭海航的課題也通過了國資委評審。"評審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鄧榮霖、文魁等專家對該課題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評審會主持人劉東生局長代表委托方對課題成果表示非常滿意,課題被鑒定為"理論上有突破、應用上有重要創新的優秀研究報告"。鄭海航向《國企》介紹:"我們對寶鋼、誠通、新興鑄管等7家企業董事長、3位監事會主席、2位外部董事、1位監事會工作局局長進行了深入訪談和討論,完成了近20萬字的研究報告。感到高興的是,課題組半年的心血得到了專家們的充分肯定,研究結果在理論和操作這兩個層面上都有創新,為外部董事制和外派監事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運作思路。"
《國企》雜志了解到,國資委目前在做董事會改革試點擴大和全面推開前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的內容之一,就是根據各個部門的實際,委托各界智囊機構進行了近20項課題調研。鄭海航和安林的課題,正在其中。
在這近20個課題當中,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承擔、以李維安為負責人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評價"課題,是國資委與該中心繼雙方進行"國有獨資公司建立規范董事會問題研究"、"國有企業領導班子評價研究"之后更深入、更具應用性的研究。該課題結題時,被評價為"標志著對國企領導層的評價,經由廠長經理評價、領導班子及成員評價,發展到現代公司制度下以董事與董事會評價為核心的新階段" 。
有消息稱,國資委委托開展的這些課題,每一個都對應著央企要解決的一類實際問題。而每個課題結題之后,都可能出臺一個對應的文件。此舉將對董事會改革的全面推開起到規范作用,使之更加有章可循。
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參照了國際通行公司治理規則的課題,預示著一場以中央企業為先導的中國式治理變革的到來。
伴隨著國資委緊鑼密鼓的工作,兩個負面事件也間接推動了董事會試點改革的進程。據相關人士介紹,2004年陳久霖導致的中航油新加坡巨虧事件和2007年中石化陳同海被雙規事件(被大家稱為"二陳"事件),引起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深刻反思。沒有董事會的制約,國企傳統的"一把手"文化可能帶來的損失將難以衡量。
國資工作的生命線
"最大的結論是,董事會改革的方向符合新《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國企改善治理結構的要求,符合國企改革的大方向。"采訪中,安林反復強調這一調研結果。
一段時間以來,《國企》接觸的諸多學者和央企人士都對董事會試點改革表達了一些共識:這一改革有利于國資委進一步明晰自身的定位;央企不是國資委這個出資人的"所屬企業",國資委必須通過董事會這個中介來落實出資人身份;如果靠國資委直接去"管"央企,是無論如何也"管"不過來的;通過董事會這一"委托代理",國資委、董事會、企業管理層等各個角色各歸其位,關系理順,權責明晰,事情就好做了。否則的話,所有的央企都把自己的重大決策拿到國資委的相應職能部門審批,而國資委不可能對所有央企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如果將來出了問題,責任難斷。
國資委希望,同時各界也期待,在董事會試點改革推行到一定階段時,包括企業重大決策、公開招聘企業高管、與企業經營層"一把手"簽訂業績責任書等事宜,就都無須國資委,而是由企業董事會自主安排和決定。那樣的話,國資委自身的工作也將更加高效和順暢。
"董事會應當是股東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保護股東合法權益、體現股東意志的制度依托,是實現出資人職責到位的最終體現,是企業內部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證,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制度基礎。因此,應當說,央企董事會改革,無論是從改善國資委的監管方式,還是從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5年試點改革之初,北京市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錢衛清的這一評價,近乎成為本刊此輪采訪中各界人士的標準答案。
鄭海航教授關注國企改革多年。談到此次試點改革的價值,他把歷史景深拉到了30年前,并給出了三段分期:
一是1978年到1992年,這是國企改革的淺層次探索期,是在沒有打破原有體制的前提下對政企權利的調整。
二是從提出搞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十六大,作為改革的重要突破期,國企從工廠制到公司制到股份制,探索逐步深入。
三是從十六大提出新的國資管理體制,進入宏觀突破期。實行外部董事制度正是在第三個時期內的一項實質性突破,是對新的國資管理體制安排的重要落實和實踐。
"這是一次方向非常正確的中國式創新。"鄭海航說。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到2010年,要在國企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這一要求,被認為是國資委推進央企董事會改革的時限。在國資系統內,國資委高層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央企董事會改革是國資委工作的生命線。"
鏈接:董事會改革改什么
2004年6月,國資委下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國有獨資公司<